北上广之外,谁说小城镇没有互联网?

首页    商业人物    北上广之外,谁说小城镇没有互联网?

 

VCG11459273816_毒霸看图

 

作者:郭儒逸  

监制:迟宇宙

 

 

当层出不穷的互联网网红词汇在大城市风靡的时候,远在云南蒙自开设网店的李跃,可能都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意思。

 

蒙自位于滇南,是红河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

 

凭借西南内陆通向东南半岛的交通便利,云南的第一家海关、第一个电报局和第一条民营铁路均出自此处。到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两个学院又奔赴蒙自,使得这座边陲小城名声鹊起。一时间,蒙自成为响当当的全国文化重镇。

 

但过去一些年来,它很难再获得类似的关注——虽然作为区域重要的城市核心区,也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但在汹涌的城镇化大潮中,像蒙自这样经济意义上的小城镇,并没有太大声量。

 

但改变正在发生。

 

蒙自地处低纬高原,光热资源充沛,资料显示其全年无霜期可达330多天,是云南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域之一。因此,经营当地的特色农货瓜果,就成了一门可以想象的生意。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做。中国传统农业组织分散、效率不高的种种弊端,蒙自同样难以避免。一位拼多多农业研究人士曾深有体会:以蒙自所产洋葱为例,在到达消费者这一终端之前,需要先经过代办、大批发市场等至少六个分销环节,最终售价可能就要翻几倍。而在原产地,那些漫山遍野的紫色洋葱,花一两元钱就能买一麻袋。

 

对当地农户而言,由于无法精准快速找到消费者,便被中间环节拿走了太多的利润。

 

2016年,退伍军人李跃的水果网店在拼多多上开张。很快,他店中的洋葱和火龙果等产品成为红爆款。到第二年,店铺销售额便突破9000万元。几年之间,这家原本并不起眼的网店背后,建起数千平米的厂房和1000多立方米的冷库。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蒙自,多达2000多家的农货电商公司也借势互联网纷纷成立。

 

拼多多之后京东等其他电商平台也纷至沓来

 

在投身互联网和这些电商平台之前,蒙自的农货产品,通常需要取道两百多公里外的昆明,在那里进行分发。而如今对当地一些商家来说,这样的传统路径正成为历史,产地直发的模式越来越受追捧。

 

这门生意,也开始有了新玩法。

 

去年,蒙自电商交易额达到近17亿元(占全年GDP4.8%),占到全州总交易额的80%,同比增长10%。其中,电商零售额额达9.66亿元,增长21%。遍布城乡之间的电商服务网络,让这座边城有了一张新名片。

 

 

农产品电商曾面临若干瓶颈。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的报告称,一些地区农产品电商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单品价格不具有溢价优势,农户难以获取较高收益;此外,供应链体系也并不完善,推高了商品流通成本;再者,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形态和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电商消费者的更高要求。

 

但一些积极的变化仍在发生。

 

拼团模式和算法推荐见长的拼多多,试图解决找不到消费者的难题。通过社交裂变,拼多多将平台用户偶然、零散的需求聚合起来,这种模式已为人熟知。在流通环节,产地直发的方式使得中间层级大为缩减,一颗蒙自葱头从地头到餐桌,仅需经过打包和物流两个环节,销售成本相应骤降。而在供应链端,拼多多建立起一套智能处理系统,系统归纳了各大农产区的数据信息,例如地理位置、特色品类、成熟周期、保鲜期限以及产量等,以帮助精准匹配市场。

 

通过反向介入农货产品从生产到供给的全过程,那些在大城市中早已风行的新鲜概念,例如大数据、AI等开始在农业领域落地,获得了新的应用场景。横亘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弥合。

 

互联网公司的这套新玩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超短链模式。即上游生产者通过电商平台将农货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不必走传统层级森严的线下经销渠道,从而实现供给两端的高效对接。在这一模式中,互联网平台需要利用自身的技术、流量、资金和营销等优势,消除传统农业经营上存在的痼疾。而要达到这种要求,单纯的技术辅助已远远不够,只有深度介入农业全产业链,互联网+才能最终跑通。

 

作为靠农业起家的新电商拼多多,正在加注这方面。1214日,拼多多宣布推出农产品原产地直发,将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应链优化等,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生鲜产品的补贴力度,以完善原产地直发的农产品上行模式。具体策略上,热门的百亿补贴限时秒杀均将同步加入,以提升在全网的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互联网公司们似乎走出了寸土必争的一线城市,投身于一场新的创新战局。被质疑只盯着几斤白菜水果的流量之余,在镁光灯之外的广阔城乡,一场农业创新的竞赛已在激烈比拼。面对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势,这一局的最终战况,或许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关键胜负手。

 

 

繁华都市圈外的小城镇们已很久没感到这么兴奋了。

 

蒙自只是一个微小的缩影,事实上不仅是农业,在工业消费品领域,新电商平台带来的红利也让无数产业带小镇焕发生机。在过去2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它们都曾感到落寞,如今情形正在改观。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3年,这一波发展迅猛的城镇化,让中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镇化率快速提高(2019年已突破60%),劳动人口纷纷涌入大中城市,上演了世界城镇化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幕。

 

但其中的问题也深刻凸显。在全面城镇化大干快上的背后,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业剪刀差和城乡剪刀差。

 

粤开证券研报分析称,在上述时间段内,政府主要通过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影响了土地、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流向和配置。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以乡补城倾向严重。虽然土地和劳动力流向城市的束缚被放开,但农村人口市民化却限制重重,带来城市粗放扩张、内需不足等弊病;第二,虽然政策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但在此期间,仍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吸收太多资源,使得人口、土地等资源的配置被扭曲,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一个直观的数据可以提供佐证——根据统计资料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6%,但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仅有44.4%,两者相差高达16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如果填平这一差距,即便工资水平维持现状,也能提升27%的内需消费。

 

但实际上的现状是,因无法在大城市中安家落户,45岁之后农民务工人员被迫大量返乡,这不仅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也不利于经济内循环格局的建立。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长此以往,并不是一个良性的局面。

 

2014年以来的新型城镇化,则希望能解决上述问题。而在这一城镇化的新阶段中,互联网平台深度进军农业科技,并角逐农业全产业链,已远超出以往技术下乡的范畴。不仅有助于改变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而且也可以弥合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巨大数字鸿沟。对那些惯于站在舞台角落的农业城镇而言,这是不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场景?

 

新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那些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由电商业务派生出来的新岗位、不断催生的区域新名片,就是这些新故事的主角。而这场由互联网讲述的故事的高潮,或许也正加速到来。

2020年12月24日 21:53
收藏

物质生活参考

2020-11-25

视频-碰头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