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心理咨询师坑了吗?

首页    商业人物    我被心理咨询师坑了吗?

 

img1

 

作者:商君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每周四下午两点左右,我都会收到心理咨询师的通知:你好,我刚刚跟你妈妈完成了N次谈话,请支付费X百元,谢谢。

 

每当这时候,我都会迅速打开银APP,打钱,然后APP自带的转账通知功能,给这位咨询师发一张带有祝福语的彩色卡片。卡片上的金额是三位数,这个数字能让我妈倒吸一口凉气,但能让我长舒一口气。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虽然是我妈在做咨询,但其实是我在给自己花钱买安心。

 

直到另一个平常的周四下午,咨询师的话术突然变了,她说我妈妈今天在咨询到一半的情况下就称身体不适,提前结束了咨询,请我依然支X百元。

 

这一年来,我已经习得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规矩,比如他们把患者称访,而不,如果来访当天取消预约,仍然是要全额支付费用的。书上说国内外都如此,我也欣然接受,但我妈妈是一个绝不浪费一口剩饭的人,她要是花了钱,肯定会坚持被服务到最后一秒。所以我立马判断,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没有谁的心理疾病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我的妈妈在大7年前因为综合原因以及一次意外事故,患上了焦虑症加抑郁症。老家是个小城市,我妈辗转多个科室,都没能查出自己得了什么病,她只好每天下班就去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坐着,因为只要远离医院,她就害怕自己犯高血压,只要一害怕,血压就升高。

 

最严重的时候,她即使住在医院里,也抑制不了自己想寻求快速解脱的念头。她从来没想过自己得的是心理上的病,直到有个远房亲戚建议她去精神科看看。

 

在精神科很快得到了确诊,我妈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明确知道了是什么情况,一下儿就没那么害怕,她说。但心理疾病也是病,一旦你患病了,不是你想好就能好的。于是我妈开始了漫长的服药生活。

 

以上整个过程,都是几年后我根据我妈的多次叙述,拼凑起来的故事线。在我妈跟负面情绪抗争的几年间,我完成了实习、毕业、恋爱、工作、跟我现在的丈夫,当时的男友建立亲密关系等过程。而我妈的健康及情绪问题,被我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等我意识到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妈是如何一个人对抗焦虑症后,我的缺失就成了我自己的梦魇。

 

 

我开始关注焦虑症和抑郁症,关注心理咨询,发现原来身边不少人都多少了解一些,或有过相关经历。

 

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精神病医院公司,几年前在招股书上还说,中国1.8亿人都患有精神疾病,也就是8个人中就有一人有心理问题。这家公司当时被骂惨了,但他们营收连续五年增长,最近公布的三季度业绩也非常不错,股价逆市大涨了十几个点。

 

我查了查这家私营的三甲级精神病医院,他们采取封闭管理的措施,主要为一些症状相对较严重的病人服务,但他们为了证明中国市场之大,引用的数据,把很多日常生活中仅是有抑郁情绪的群体都算了进去。这个群体确实很大,谁还能没有点烦心事儿呢。

 

我的一个同事说,她经历过不少不同形式的咨询,她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不高,不用多专业,因为她只需要倾诉,不需要对方给建议,说难听点,咨询师就是一只接受各种情绪的垃圾桶。

 

我总结了自己认为科学的方式,即去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医,如果确诊,就遵医嘱服药,然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上心理咨询。长此以往,治愈是美好梦想,把心理疾病当成一个老朋友好好相处,就已经算是成功了。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好像也同样适用于心理疾病。

 

于是我定期带我妈去北京的一个精神类三甲医院就诊、调药,然后开始寻找心理咨询师。为远在老家的母亲寻找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远程咨询,仿佛大海捞针。一开始,我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平台,他们将有资质的咨询师放在上面,供用户挑选。试用了两次之后,我跟我妈都放弃了。

 

如今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受限于我当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简单来说,我妈觉得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于是向我表达说这件事没什么用。互联网产品嘛,不用即弃,我便不再下单。

 

后来,经历了私自停药,焦虑症复发,我终于说服了我妈继续接受心理咨询。我依然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咨询师,为了让我妈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我用最快的速度联系了一个我长期关注的心理博主,我信任他是个负责的人,追求进步的人。

 

正式开始咨询前,他让我妈妈、他的新来访填了问卷表格,签了协议,并与我沟通好一件事,即心理咨询是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付款外,一切事情须由来访本人亲自跟她联系。随着咨询的次数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觉得放心,因为有个专业的人帮你监督至亲的心理健康状况,你大可偷偷懒,远离那些心理学书籍一段时间。

 

直到本文开头提到事情发生。

 

 

二十多次咨询了,一直是我在说,今天我实在没什么倾诉欲望了,他却还是那么愣愣地看着我,我一下子就很烦躁,就结束了咨询我妈如此解释她出现的状况。

 

我知道心理咨询在开始的阶段,咨询师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来访,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烦恼,很多时候就是来访一个人的独白表演。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妈感到了挫败,并且开始不信任她的咨询师。

 

我去翻看咨询师社交媒体的状态,发现他自己最近的生活就遇到了很大挫折,越看我越怀疑,他真的有能力为我妈妈治疗吗?他真的是个负责任的人吗?可能我遗传了我妈的回避型人格,不敢去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我每周都给他付钱。我只能继续去书里找答案。

 

这几年我给我妈买了一些心理学相关书籍,《情绪急救》《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幸福的陷阱》等,其中我妈认为最好的一本是《少有人走的路》,让我最有收获的一本,是这次为了解决我妈现阶段问题看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让我把之前几年零散获取的心理学知识做了次梳理。我开始真正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如书中序言这就是心理学为什么用看上去如此无力的方去应对看起来如此无可改变之事。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的尝试。等做好准备,它会转变成更积极的行为

 

我开始明白我妈到了心理咨询的一个新的阶段。在不断的倾诉过程中,咨询师需要跟她一起找到一个契机,用这个甚至很微妙的时机,建立连接,建立信任,或者在怀疑之后再一次地建立信任。

 

我知道自己没法再置身事外了,面对逃避沟通的妈妈,她跟我进行了只能聊这一个话题的长谈。终于弄明白了,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白,遇到了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新挑战。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在下次咨询的时候,将她对咨询师的感觉、自己的挫败、不敢言说真相的复杂心情,坦诚地向咨询师表达,听听咨询师怎么说。然后我们再共同决定是否继续咨询,或尝试换一个更适合她的咨询师。

 

如心理咨询师所说,没有任何成长过程是轻而易举的。母女之间的情感、矛盾,常常缠绕在一起让我觉得寸步难行。但深层的沟通之后,我相信我跟妈妈都感受到了某种跨越了些什么的幸福感。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位同事给了我不少经验之谈与建议。她因为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患上了抑郁症,在她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变好的故事时,我常常感到揪心,默默感叹生而为人,想要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不易,直到她说了一句走出抑郁症的过程很痛苦,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我是幸运的,那就是,幸好得上这个病的是我,而不是我家孩子

 

还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爱,更能给人勇气呢?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2021年10月7日 21:20
收藏

物质生活参考

2020-11-25

视频-碰头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