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万物皆可“云养”

首页    物质生活参考    这届年轻人,万物皆可“云养”

 

img1

 

作者:王路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我的同事W小姐,刚刚第N次重新装回了抖音。

 

此前她已经若干次痛下决心卸载抖音,发誓从此准时睡觉重新做人。但通常隔不了两天,就又网瘾发作,裹在被子里刷得不亦乐乎,根本停不下来。

 

让她如此沉迷的,不是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也不是沙雕搞笑片,而是——猫咪。

 

关注列表的几十个养猫账号是每天必刷的,有些甚至会翻来覆去地看。除此之外,强大的算法会把一个又一个萌宠视频推送到你面前,比购物车的“猜你喜欢”还要无穷无尽。W小姐因此淹没在可爱猫咪的汪洋大海里,就像掉进坚果堆里的仓鼠,完全无法自拔。

 

最常刷到的那十来只猫,W小姐都已熟悉得仿佛自己真的亲手在养。它们姓字名谁、年龄几许、性格如何、爱吃哪种猫粮、爱玩哪种玩具,她都了如指掌。

 

如果是一个主人养了两只以上的猫,她甚至知道哪两只猫天天打架、哪两只猫关系最好、哪只猫啥时候做的绝育这种家族秘辛——而这些,据她透露,都是资深“云养猫”党的基础知识。

 

沉迷云养猫多年, W小姐已经成了理论上的养猫达人。不但对千奇百怪的宠物用品了如指掌,各大猫粮品牌的优缺点也熟谙于心,连猫咪常见疾病的判断和预防,她都能隔空指点一二。尽管在现实中,她从未真正养过猫。

 

不是每个云养猫党都像W小姐这样认真敬业,但在社交媒体上,云养大军确实肉眼可见地与日俱增。网红猫知名度堪比明星,“转评赞”数量堪比流量,而且天生具备一项连明星和流量都要羡慕的优势:很少有人黑。毕竟,即便有人不喜欢猫,至少也不会拒绝可爱或沙雕的猫咪表情包[1]。

 

img2

 

随便翻翻网红猫的微博评论,粉丝们不光会被萌到尖叫,还会事无巨细地操心猫咪的健康起居。博主分享过的猫咪趣事会被不断拿出来津津乐道,这些不断流传和积累,成了每一只网红猫“猫设”的一部分,就像明星的“人设”一样。

 

W小姐认为,云养猫也是有门槛的。如果只是喜欢围观、转发可爱猫咪照片和视频,那顶多是“云吸猫”。按照她的理论,所谓“云养”,首先要有特定的目标——你起码要知道自己想“云养”哪只猫;其次是要投入一定的关注度,有了参与感,才算是有“云养”的味道。

 

对从小喜欢猫、却因为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始终没能养猫的她来说,云养猫是一种寄托,也算是热身准备。就像初为父母前都要去听听育儿课一样,W小姐把“云养”作为亲自养猫之前的虚拟实习,等到真正有猫的那一天,即可无缝投入实践。

 

和W小姐相反,L女士选择云养猫,是因为她并不想真的去养猫。

 

L女士很喜欢猫,除了在手机上“云养”,平时也会喂喂小区的流浪猫,逛逛猫咪咖啡馆。

 

但越是“云养”,她就越意识到,猫会生病、会有气味、会满天飘猫毛给猫洗个澡就像打仗……养猫不但意味着多出一笔不菲的花销,更要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花费精力。而她本身是个极怕麻烦的人。

 

想通了这一点,她便放弃了养猫计划,专注云养猫。只要隔着屏幕欣赏猫咪的萌和可爱,而不需承担任何吃喝拉撒的麻烦事,轻松无痛。

 

在云养猫届,这类沉迷“吸猫”又怕麻烦的人不在少数。其中甚至有许多人并不喜欢现实中的猫咪,宛如当代版叶公好龙。

 

还有一类人,虽然家中有猫,却依然天天孜孜不倦地在手机里云养猫。对于这类人,我们必须致以灵魂质问:你在手机里云养别的猫了,你家里的猫知道吗?

 

02.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你几乎可以云养一切能想到的生物。云养狗、云养仓鼠云养鹦鹉、云养乌龟蜥蜴锦鲤,总有一款适合你。

 

你甚至可以云养猪——2017年年初,博主@风息神泪发了条微博,说自己委托乡下农户养了一头猪,准备在年底做成香肠拿来给粉丝抽奖。

 

这头名叫“风健壮”的猪,从此令千万网友牵挂不已。广大“云养猪”粉丝在它的每一张照片下热烈讨论着其毛色是否健康、胖瘦是否合宜,并抒发着对美味香肠的畅想。总之,时刻在馋它的身子。

 

当年年底,博主履行承诺,“风健壮”变成了香肠。虽然只“云养”了一年,但亲眼看着长大的猪一朝被宰,大家心里多少都有些复杂。不过恻隐之心终究战胜不了吃货本能,粉丝们一边含泪抽奖,一边发出灵魂呐喊:健壮,你可一定要好吃啊!

 

在各种“云养”方式中,最具科技含量的,可能还要属Reddit论坛上的“万人云养一盆花”[2]。

 

这盆花的主人,是一位加州码农泰勒·伍德(Tyler Wood)。他本来是偶然买下了一盆银脉花,但因为工作太忙,经常忘浇水。眼看花要被他养死,这位老哥便跑到了论坛上求助。

 

但和一般人发帖求助的方式不同,他每天都要在论坛上发个帖子,描述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让网友们投票,决定是否要浇水。

 

结果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因为参与的人太多,每天光是统计票数就要花掉好长时间。好在伍德本身就是个科技宅,很快捣鼓出了一套技术流解决方案——他买了一个“树莓派”主板、一只水泵和一套温度、湿度、光照度感应器,组装成了一套“云养花”系统。

 

img3

 

这套系统完全自动运行:它每天自动收集银脉花的生长环境数据,整理成表格,自动发布到论坛上,然后在设定的截止时间统计投票结果。如果投“YES”的人多,它就自动开启水泵,反之则不会给花浇水。

 

在伍德的设想中,这盆银脉花一定活不了多久。因为面对可能出现的恶意破坏,这套系统毫无任何防范。不要说禁不住黑客的攻击,只要来几个喜欢搞网络暴力的键盘侠,也可以轻易地扼杀这盆花。

 

他没有想到,这盆差点死掉的银脉花,顽强地又活了两年。云养花的网友越聚越多,前后达到了近万人。虽然也会有恶意投票的人,甚至有人冒充伍德发布假消息,但这些破坏者都很快会被大家齐心协力地举报或赶走。

 

这或许是“云养”最温暖的结局:当善意与爱足够多的时候,我们终究可以战胜人性的恶。

 

03.

 

虽然云养猫在今天已经俨然是一门钱途大好的生意,但论“云养”的巅峰,必须是“云养娃”。

 

云养娃,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关注某个萌娃。虽然隔着网线素不相识,但这丝毫不妨碍热情的叔叔阿姨们热情赞美萌宝们的照片和视频,露出老母亲式的慈祥笑容。

 

在云养小动物届,通常是博主靠宠物呆萌有趣而成名。而云养娃则相反:大多数宝宝们最初受到关注,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名人或网红。

 

以心理动机而论,云养娃和云养小动物有某些共通之处。譬如云养猫既能享受猫咪的萌态,又能免于亲自养猫的麻烦;云养娃同样如此,你既不必承担生育之苦,也不必半夜起床喂奶换尿裤,只需要刷刷手机。于是广大单身青年一边恐婚恐育,一边又被别人家的娃萌得倒地不起。

 

但养育一个智慧生命,终究和养猫养狗大不相同。云养娃背后的情结,也远远比表面上更加复杂。

 

我们固然可以从宠物与主人的互动中揣测出宠物博主们的性格乃至家庭关系,但这并不是云养小动物的最主要乐趣。而云养娃中最令人着迷的,恰恰是“人”和“人与人的关系”。

 

几年前,电视亲子节目爆红,全民“云养娃”也自此开启。大众对于节目的各种讨论中,最热门的话题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教育观念。

 

特别是当全民焦虑教育的时代,我们尤其喜欢观察和评判“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怎样成长的。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源自人性固有的窥视欲:明星子女到底能享受怎样的教育资源?明星家庭中的亲子、夫妻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即便我们很清楚真人秀台本和魔鬼剪辑的存在,这些依然是令人乐此不疲的话题。

 

如果云养娃的时间足够长,到最后通常会有一种欣慰又怅然的心情。因为我们终究会发现,那些看着长大的萌娃,仿佛是一转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少男少女的模样。

 

在那一瞬间,你会异常清醒地意识到,时光在如此飞快地流逝,而我们似乎已经老了。

 

尾.

 

当我们热衷于云养一切时,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又是在逃避什么?

 

有研究者认为,“云养”至少反映了两种典型的当代社会心理。其一,是都市“空巢青年”的日常焦虑。这种焦虑大多无形,但又无所不在,而“云养”是一种成本低廉、且随时随地都能实现的逃避方式,能够给人一种短暂的满足感。

 

其二,是虚拟时代的社交需求。通过“云养”,广大“云养”粉丝形成了一种轻松而短暂社交,维系这种社交的只有共同宠爱的猫咪。正因为它如此不牢固,恰好可以免于熟人社会的压力。

 

然而,当我们不断以“云养”的方式试图缓解日常生活的枯燥和压力时,它所带来的乐趣或许也会边际递减,变成一种填充空虚的机械重复[3]。

 

在忙碌焦虑的当下,每一点单纯的、毫无负担的快乐都如此稀缺。但轻飘的快乐也很难留下痕迹。

 

就像我们云养过的每一只猫,它们终究是别人家的猫咪,不属于我们自己。

 

参考资料:

[1] 朱思韵:《“云养猫”走红:一日吸猫,终生戒猫》,澎湃新闻2017年8月30日

[2] M. Gregory, “The Internet Has Spent Three Years Taking Care of This Guy’s Plants”, Vice, 18-Jul-2019

[3] 周如南,陈敏仪 :《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下的视觉表意实践 ——“云养猫”网络文化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头图为受访者提供,其余图片为视频及网页截图

2020年1月20日 21:00
收藏

物质生活参考

2020-11-25

视频-碰头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