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下风波的村镇银行,到底是什么来头?

首页    商业人物    惹下风波的村镇银行,到底是什么来头?

 

img1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煎熬三个月时间之后,河南村镇银行爆雷案中的部分储户终于等来了垫付。虽然存款失而复得,但这桩离奇案的个中细节仍不甚了了,有待进一步调查。

 

img2

 

涉案的几家村镇银行,时间长点的成立已超过十年。它们原本只是庞大银行业体系内毫不起眼的角色,却在丑闻中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了活靶子。

 

这似乎只是个例。毕竟,据市场机构统计,国内村镇银行的数量要超1600家。而央行人士也针对这起事件表态称,目前绝大部分中小银行的评级均处于安全边界之内。显然,风险被认为完全可控。

 

2007年国内首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过去十五年,这个机构群体经历过迅猛扩张,也曾在比较尴尬的处境中长期摇摆。某种程度上,村镇银行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天然的痼疾也导致问题多发,而河南新财富集团和它的神秘老板,就堪称其有史以来的最大污点。

 

那么,民营和私人资本究竟是如何介入这类银行的?

 

回溯村镇银行的来路,就不得不提到国内农村金融体制的几轮变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以及邮政储蓄,这构成了农村金融格局的主要拼图。但随着后来农基会被叫停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撤并县级以下分支机构,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逐渐加剧。

 

作为唯一遍布中国城乡的金融机构只存不的邮政储蓄,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长期以来独木支撑县域金融的,就剩下了全国各地的上万家农信社。统计数据显示,一直2006年底,农信社投向农村的贷款比例占40%,占农村获得贷款的八成以上。

 

img3

 

但农信社并不是完美的问题终结者民有官的体制掣肘、商业化倾向和地方政府的外部干预,让农信社的支农效果大打折扣。监管层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改革。

 

2006年成为转折点。当年年底,原银监会宣布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村镇银行的提法首次出现。新政提到,县级村镇银行注册资本300万元,乡镇级村镇银行注册资本100万元,这意味着成立一家银行的门槛大为降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中注册成本要求最低的农商行,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000万元。相比之下,村镇银行对那些有意进入银行业的社会资本敞开了大门。

 

按照最初的规定,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中,作为发起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单一持股不低20%(为鼓励民资进入,后降15%),单一自然人持股、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不得超10%。这个股权比例是监管层出于风险经营的考虑,由主发起人控盘,社会资本参与,争取将村镇银行打造成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20071月,原银监会颁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这被视为村镇银行获得法律授权。两个月后,国内第一家村镇银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宣告成立。

 

当时的注册信息显示,四川南充市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100万元,持50%;五家社会企业分别出20万元,各持10%。与此同时,村镇银行的首批试点在四川、青海、湖北6省份展开,后试点范围又扩至全国,村镇银行在各地纷纷兴起。

 

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监管层鼓励更多的资本参与到村镇银行,私人的、企业的都可以。在降低门槛的同时,为以示严格监管我们在搞试点的县区都设了监管办,每个监管办配备四个人

 

img4

 

河南当时是村镇银行20086月,河南第一家村镇银栾川民丰村镇银行挂牌开业。此后组建的数量连年猛增,此次爆雷的河南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和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便均成立2011年。据企查查显示,目前这两家村镇银行的股东数分别915家,其中不乏民企和自然人股东的身影。

 

2009年,监管层提出一项三年目标:全国2011年底将成1027家村镇银行。在这个目标的鼓励下,村镇银行的扩张大大提速。最高峰出现2011年,当年村镇银行一共成288家。不过原定的三年目标仍未达成,监管层的这个愿望要2013年才得以实现。

 

这一时期村镇银行壮大的背后,是各地城商行和农商行异地扩张的盘借助发起村镇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可以短期内做大规模。不过经历高峰之后,或许是考虑到新设立村镇银行的质量,银监会开始收紧城商行和农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审批权限,严禁其跨省设点,此后村镇银行的增速明显下降,并进入一个新阶段。

 

作为最小的一级法人银行,就性质而言,村镇银行属的商业银行。它的设立初衷是为农村金融服务,但也有相应的盈利要求,尤其在民资股东进入之后,这个双重目标便陷入长期微妙的博弈。

 

201711月,《村镇银行监管指引》下发,对村镇银行的组织机构、股权设置、公司治理等均做出明确规定首先满足当地支农资金需不得跨经营区域放,村镇银行在这些条条框框中继续发展,并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

 

在主营业务上,村镇银行基本就是做存贷业务,靠赚取息差盈利。但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业内人士看来,息差变薄的挑战越发明显。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则是另一个严重的冲击。这个制度意味着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在银行业体系中规模最小、成立最晚、品牌最弱的村镇银行,不得不遭遇优胜劣汰的现实环境。

 

早期的政策红利,暗中都标好了价格。

 

 

村镇银行最鲜明的特色是主发起行制度,即必须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但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并非总分行的关系,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拥有经营自主权。

 

这里便出现一个三角关主发起行、民资股东和村镇银行,主发起行不得视村镇银行为分支机构,却需要按监管要求提供流动性支持及牵头处置重大风险;民资股东各有自己的诉求,但往往因小股东身份话语权有限;村镇银行则要在复杂的利益关系网中,力争实现自己的业绩目标。

 

特殊的制度设计,衍生出主发起人与民企股东之间的内部治理冲突。一方面,监管层鼓励民资进入村镇银行,另一方面又不断明确主发起行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政策上的长期摇摆,让原有的三角关系越发难以厘清。

 

事实上,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一度十分高涨。但经过几年发展,一方面控股无望,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民资进军村镇银行的热情逐渐冷却,甚至不少民资股东纷纷表示要彻底退出。

 

于是,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就像是在走平衡木,如何拿捏其中关系考验着各方的智慧。有研究者认为,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这是一整套的权责利益体系。一旦治理失控,便很可能引发关联交易、违规放贷乃至内部人控制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高彦彬曾发文分析河南村镇银行的问题,他表示当地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普遍较弱,缺乏完整科学的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此外,组织机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容易产生大量的内部关系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从而弱化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自控力度。

 

尽管这些研究发表于几年之前,但这次爆雷事件表明上述问题仍有存在的土壤。

 

也是2017年,针对银行业当时存在的问题乱象,监管层曾掀起一场监管风暴。其中,2017年上半年,就76家村镇银行收到罚单,而违规发放贷款和贷后管理是被罚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监管风暴没能让吕奕的河南新财富集团收手。根据此前当地警方的通报,河南新财富的违法犯罪行为要追溯2011年,那恰恰也是河南设立村镇银行的高峰年份。多年来通过内外勾结、关联持股、交叉持股、增资扩股、操控银行高管等手段,这家村镇银行背后的影子公司大肆攫取利益,直到案发。

 

从表面上看,此次涉案的几家河南村镇银行,除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外,其余四家的发起行均为许昌农商行,且持股比例要高51%。然而,河南新财富却轻易绕过了主发起行,将这些村镇银行当作了提款机。按照许昌农商行股东许昌市投资集团的公告,这几家村镇银行均为独立法人机构且独立运营,许昌农商行不实际负责经营管于是在各方博弈的缝隙中,河南新财富成功钻了空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涉案几家村镇银行的民资股东中,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的情形非常普遍,有的还发生在此次爆雷事件之前。这或许为爆雷最终发生提供了一个佐证,这些股东的成色早早就应该打上问号。

 

就这个角度而言,警方通报中提到的河南新财富利用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大肆揽储和推销金融产品,以致于涉案范围从县域扩大到众多省份,只不过是这些村镇银行内部治理混乱的外在表——

 

无论有没有这些第三方平台,爆雷都是早晚的事。

 

参考资料:

1.1500家村镇银行何去何从,财新网20171020

2.刘明康谈农村金融,财经2007514

3.张瑞,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企业合规论丛20217

4.陆智强、熊德平,金融发展水平、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村镇很行投入资本,中国农村经济2015.3

5.陆智强,《村镇银行发展政府治理与民间资本投入》,浙江大学出版社

6.薛文 李鲁,《中国村镇银行探索发展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2022年7月17日 21:05
收藏

物质生活参考

2020-11-25

视频-碰头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