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想念露天电影院

首页    物质生活参考    我十分想念露天电影院

 

img1

 

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在KTV、网吧等娱乐场所都迎来有限复工后,电影院的复工依旧遥遥无期。

 

行业亏损已经是最明显的结果了。还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结果。

 

有业内人士隐隐担忧,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大银幕观影习惯,会否因疫情受挫。人们将回归家庭影院、电影频道、短视频、网大,再次将大银幕抛诸脑后。

 

有的电影爱好者开始出现戒断症状。知名影评人桃姐在不能进影院的日子里展开了一项挑战——每天看会儿国产新剧和网大。坚持了一个月,宣告失败。

 

一阵微博流传着一张台湾诚品电影院的排期表,影迷们纷纷转发,表示羡慕。

 

img2

 

疫情期间,人就像被装进了盒子里,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 / 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 / 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

我长大时看着他们表演着爱情 / 当他们接吻的时候我感到伤心

在银幕的下面孩子们做着游戏 / 在电影的里面有人为她哭泣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 / 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

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 / 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

 

——《露天电影院》

 

电影院关门N天之后,我无意中刷到了民谣歌手郁冬的这首歌。

 

忽然燃起了对露天电影院的无限怀念与想象。

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一代,应该是中国经历过露天电影时代的最后一代人。

 

“今天晚上放电影!”就像是一句咒语,随口吆喝一声,人们就会奔走相告,傍晚时分搬着小板凳、拿着大蒲扇聚集在操场、大院,卖小吃、冷饮的也会自动聚拢过来,露天电影也算是拉动了一回周边经济。

 

孩子们是坐不住的,他们会窜到银幕后边,画面和字幕都是反的,却有反着的趣味。周鸿祎在他的自传里写过小时候自制露天电影,“用毛笔和墨水在玻璃片上涂抹上各种图案,然后再用手电筒进行照射,把光投射到大屏幕上”。

 

在精神产品贫瘠的七十年代,露天电影是他们最重要的娱乐项目。电影与星夜、凉风、虫鸣共处,是影院时代的人不曾体会的一种自然状态。

 

img3

 

其实电影最初的传播形态,是伴随着游艺场、街头市集和路边展览发展起来的,就是一种露天的浪漫,影院是后来的事。民国时期有许多露天电影场所,大多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公园、百货商场的屋顶或饭店,票价和片源与正规影院差不多,生意也挺好。类似《关东大侠》《神秘女侠》这种通俗电影较受欢迎。

 

当时露天电影的流行背景现代人可能猜想不到——室内冷气的禁用和电力的限制。[2]商家们于是想办法将电影搬到室外,在空地上搭盖凉棚,摆上座椅,“地位宽敞、回壁风生”。看露天电影,在当时也算是一大时髦。不过也有弊端,譬如暴雨天气就无法观看,夏季蚊虫叮咬难以忍耐,声效自然也比不上影院电影。

 

这个时期的露天电影还算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没过几年,露天电影就成了宣传工具,带上了政治色彩。中苏美日,都在靠电影进行战时宣传。

 

“在一切艺术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乃是电影。”说这句话的是列宁。

 

回看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史,电影观众群体培育最有成效的时期,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前几年在线购票APP的价格战阶段。低价使观影人群大幅下沉,扩大了观影基数。

 

其实非也。

 

战争时期的露天电影才是真正的观影人群培育者。当时的流动放映队走村串乡,每到一村,观影者甚众,民一半、兵一半,平均每场观众达4万人。这种观影规模,如今难以想象。有的村民从10里外骑毛驴、赶牛车来看电影。如果放两天,周围卖零食、卖小吃的都会赶来起炉灶。[3]看电影在当时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更像一种社会活动。

 

当时放的影片大多是革命教育片,不过不妨碍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毕竟那是个连电都稀缺的年代,看电影就更是奢侈了。说实话,还真羡慕那个年代的某种专注与纯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fT0muMnf6caal2HLK66lVFopToLkRjQ6I1btu3lXIelqB8sZWoR9ib40kqbdYj6XK6RJBS86SgEw6VCbCTSo6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fT0muMnf6caal2HLK66lVFopToLkRjQPQOGAkS77yJwBKoTMldUxMBwlsPCLIHBE9vlKl8cuG8NcnPeYFAn8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新中国成立之后,露天电影的传统保留了下来。流动放映队一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传播者,仅1982年就增加了9095支队伍。当时放映队员的工资大约一个月十几块钱。

 

有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农村地区电影放映场数达2400万次,农民观众观影次数达194亿人次,这相当于平均每个农民一年观看了24场电影。当时最红的片子是《喜盈门》,农村观影人次达4.6亿。[3]

 

这票房可算是惊人了。电影文化渗入最深的土壤不在城市,却在农村。

 

img6

 

不过20世纪90年代开始,露天电影就开始式微了。一同走下坡路的还有影院电影,尤其是乡镇电影院,它们同受电视电影频道和音像制品的冲击。影院电影后来又有起势,人们从电视回归影院,露天电影却再难回高峰时代。

 

02.

 

对露天电影的另一印象,是汽车电影院。上世纪的美国老电影如《美国风情画》《欢乐时光》中,常能看到这一资本主义的娱乐消费方式。

 

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汽车电影院发展的黄金时代,1950年2200家,1952年5000家,到1959年已发展到2万家。汽车影院鼎盛时,票房能占全美总票房的1/4。当时还有业界人士惊呼,电影放映业迎来了革命。

 

这得益于美国电影文化的发达以及二战后私人汽车总量的飙升。1950年初,美国仅有2500万辆注册汽车,到1958年,注册汽车超过6700万辆。国家高速公路系统也是从1955年开始扩建的。[4]

 

亨利·福特有一个目标:“让任何一个有良好工作能力的人都买得起汽车。”这个目标成为现实。汽车成了战后美国中产的生活标配。

 

与汽车相匹配的娱乐方式于是开始大行其道,汽车电影院就是其中之一。最早的汽车电影院就是1933年一名美国人发明的,他用白色的石墙作为荧幕背景,开设了一家能容纳400辆汽车的影院。广告语是:“欢迎您的到来,无论孩子多么吵闹。”

 

这说明最初汽车电影院的定位是家庭娱乐项目。收费也不贵,0.5美元,包含了停车费和电影票,比带着全家人上电影院可便宜多了。即使后来涨价,人均消费也不过2美元。在影院建设尚未完善的当下,这是不错的选择。

 

img7

 

汽车电影院的运营主要不靠门票收入,而靠汉堡、热狗、爆米花、薯片、啤酒、可乐这些周边收入。据说有一家汽车电影院因为汉堡太好吃,不少人冲着汉堡去那儿看电影。这大概类似于为了吃甜筒和肉丸去逛宜家

 

隐形消费才是汽车电影院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仔细想想,去汽车影院的人大多为了娱乐,而非认真看电影,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消费方式很快流行到欧洲,德国在上世纪60年代也开设了第一家汽车电影院。这家电影院至今还在营业。

 

中国的第一家汽车电影院开得晚一些,1998年,一个叫王岐顺的人花1000万在北京朝阳区亮马河路建了一个汽车电影院,叫枫花园。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里曾出现过这家电影院。当时票价定为每辆车80元,不过很快就降到60元,因为没什么人去。

 

img8

 

汽车电影院在中国从未大火过。

 

原因之一是枫花园成立时,汽车电影院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消费方式。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传媒巨亨萨姆纳·雷德斯就判断露天电影院和小型电影院已经过时,他将露天电影院改造成超大型电影院,用舒适的座位和一流的音响吸引观众。[5]在那之后,大型影院大肆兴起。影院电影的时代到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汽车电影院的污名化。发展到后期,汽车电影院成了著名的车震“场所,枫花园到现在还位列帝都十大车上情欲胜地榜榜首,这缩小了目标消费者范围。B级片便是在50年代的汽车电影院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血腥、露骨、香艳的画面混合着荷尔蒙,笼罩着桃色气氛。

 

黄金期过后,汽车电影院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如今,美国都只剩下了305家汽车电影院,德国仅剩下10家左右。曾有从业者预言,未来十年内汽车电影院最终会销声匿迹。

 

但谁能想到,汽车电影院这一时代产物,因疫情迎来了第二春。

 

最近,美国、德国、韩国、巴西等国家的汽车电影院都迎来了消费高峰,电影票常发售就售罄。在疫情阻止室内聚集和近距离接触的当下,曾经的浪漫又回来了。

 

有首歌这样唱:

 

“看《卡萨布兰卡》这部影片时,

我爱上了你

当时汽车电影院的后排灯光闪烁不定

爆米花和可乐在星光下变成了香樟和鱼子酱

我们相爱在漫长而热烈的夏日夜晚⋯⋯

 

无独有偶,2003年非典时期,也是花园生意最好的时候。当时处在文化娱乐沙漠中的人们,将枫花园形容为绿洲。

 

不过,这一次花园没有机会做绿洲,它仍未开业。

 

我们不知离电影院开业的日子还有多远。

 

但期待着特殊环境下,过去浪漫的复活。

 

城市里再出现露天的电影院 / 我又看到了银幕的反面

 

img9

 

参考资料:

[1].露天电影:从流动影像放映到公共生活建构》,作者:刘君。

[2]. 浅谈民国露天电影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刘思佳。 

[3].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作者:李道新 

[4].1950年代的美国汽车文化》,作者:比尔,摩马车奶爸。

[5].汽车文化》,作者:高寒、赵春园。

[6].德国汽车影院疫情中一票难求》,作者:青木,环球时报。

[7].汽车电影院》,作者:magasa

 

*图片系视频或网络截图

 

2020年7月5日 21:37
收藏

物质生活参考

2020-11-25

视频-碰头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