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大王去世,“药二代”能接班吗?

首页    商业人物    板蓝根大王去世,“药二代”能接班吗?

 

img1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7月12日深夜,扬子江药业集团在官方社交平台正式发布讣告,确认了公司董事长徐镜人因病离世的消息。连同发布的,还有一份由副董事长徐浩宇签发的成立治丧委员会的通知,由他本人担任主任委员,牵头处理治丧事宜。

img2

 

讣告发布前一天,徐镜人在新疆突发心肌梗死并去世的消息,就震动了整个医药界。而在6月下旬,在扬子江药业为旗下一款仿制药新品举办的上市发布会上,77岁的徐镜人还亲自出席并发表致辞,现场状态良好。孰料仅十余天之后,这位千亿巨头药企的掌门人,就发生了意外。

 

扬子江药业是国内制药行业的“隐形巨鳄”——其至今未上市,但在2014-2019年曾连续六年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榜首。而徐镜人本人既有众多官方荣誉加身,同时也是各类富豪榜上的常客。在去年的胡润百富榜中,其以470亿元财富排名第91位,系江苏省泰州市首富。

 

“药界传奇,一代枭雄,就此落幕”,有人在上述讣告下留言评价称。即便生前年事已高,徐镜人仍手掌控着他的巨大药企王国,而作为其子的徐浩宇(现年49岁)尚未真正接管公司。在掌门人突然离世之际,出现“权力真空”的扬子江药业,尚有很多事情亟待去做。

 

徐镜人的艰难创业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1年,从部队退役后被分配到泰州市泰兴口岸镇仪表厂工作的徐镜人,决定辞去“铁饭碗”开始创业。这一年他27岁。口岸镇位于扬子江边,一身闯劲的徐镜人带着募集的几千元钱和几名老乡工人,就在仪表厂租借的简陋厂房中创办起制药车间,这就是扬子江药业最开始的雏形。

 

img3

 

一年之后,徐镜人的药厂开始投产。最早的产品是白乃定和白尔定两款中药注射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虽然销量不大,但这是军人出身的徐镜人跨入医药行业的第一枪。同时为扩充产品线,其还特地赴河南南阳第二制药厂学习制药工艺,随后板蓝根颗粒产品也相继下线。

 

制药车间在1973年获得“独立”,不仅从口岸镇仪表厂分出,而且挂上了自己的第一块牌子——口岸工农制药厂。在镇办企业的性质下,徐镜人主导药厂陆续投产了安乃近等一系列后来知名的针剂,在草创初期逐步站稳了脚跟。

 

但第一次重大难关很快到来。1981年,出于把控药品质量的考虑,当时国家发文严禁乡镇一级开办制药厂,明确指出每个县只能保留一个药厂,规模太小的药厂必须关停并转,而口岸工农制药厂(彼时产值仅几十万元)就被划入了关停的黑名单中。

 

焦虑中的徐镜人不得不四处活动,希望药厂能获得一线生机。幸运的是,由于当时药厂的板蓝根冲剂在当地已有口碑,传闻在主要官员的安排之下,口岸工农制药厂得以转并成县办,并挂上“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的牌子而躲过一劫。

 

随后,这家顶着“分厂”名号的药企继续扩张。因产值不断扩大,1985年经扬州市计委批准,扬子江制药厂正式挂牌成立。创业已十余年的徐镜人,名正言顺地成为厂长。

 

 

在八十年代,扬子江制药厂算得上是最早的一批本土民营药企之一。当时的行业格局中,除了几家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的合资公司之外,还有包括华北制药、太原药厂、新华药厂和东北制药等所谓“老四家”药企(由前苏联扶持),整个医药行业尚未被打开,市场缺口巨大。

 

现在看起来,徐镜人早年辞职下海并举债创业的举动,的确颇具“枭雄气质”。而他掌管下的扬子江制药厂,在1981-1988年期间更是产销持续翻番,增速惊人。当徐镜人已带领自己的药厂做到数千万营收时,一众后来行业中的佼佼者还都名不见经传,其中就包括如今A股医药巨头恒瑞医药的孙飘扬,其当时还在连云港制药厂默默做一名技术员。这是后话。

 

扬子江药业真正的“一战成名”,是在1988年。这也是此后国内每逢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时,或多或少都会提到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上海爆发了严重的甲肝疫情,据统计当时有超过30万人感染。在缺医少药的当时,疫情一时间更是难以控制。时任上海副市长谢丽日后就回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恐慌的病人和家属甚至到医院看到病床就激烈争抢,以至于有的医院不得不入驻警察才能维持秩序。

 

而当时出现的板蓝根可有效防治甲肝的传闻,使得市场上对板蓝根的需求急剧上升,虽然价格不断飙涨,但仍然一药难求。作为当时不多的板蓝根生产厂家之一,扬子江制药收到上海方面近400万包板蓝根的支援请求。徐镜人在情势危急下做出决定:接受全部订单,保证完成交货。后来的故事就为人所熟知:在每月产能只有5万包的情况下,徐镜人带领全厂工人放弃春节假期并加班加点生产,最终在两个月内产出380余万包板蓝根,并顺利交付上海。在解除疫情燃眉之急之余,徐镜人也正因此役,被外界送上了一个“板蓝根大王”的称号。

 

img4

 

然而就当徐镜人收获巨大名声时,他本人和扬子江制药的考验再次降临。据媒体报道,1989年该厂产品因质量问题被举报,不仅相关批次药品被当地主管部门定性为“假药”,而且药厂的主要领导职务也被调整。一手创办了扬子江制药厂的徐镜人,不得不离开岗位,从药厂扫地出门。原本风头正盛的扬子江制药,随后陷入管理混乱并发生严重亏损(公司后来称账面一度仅剩下十几元钱)。而此后三年间,扬子江制药在江苏省内的医药行业排名也大幅下滑,深陷萎靡。

 

风波过后的徐镜人最终被召回,并于1993年恢复厂长职务。当时扬子江制药除了起家的板蓝根干糖浆和速效伤风胶囊,急需开拓新品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徐镜人随即提出“请名医挂帅,让绝技显灵”的中药开发战略,陆续从数位中医名家的手中获得经验方,并由药厂加以生产。其中就包括“中医泰斗”董建华的胃病治疗验方,扬子江制药借此研发出日后风靡的胃苏颗粒,并一度成为“全国胃药销售单打冠军”。

 

而徐镜人和扬子江制药在中药领域的江湖地位,也开始日益建立。

 

 

徐镜人对传统中药的青睐显而易见,他的潜意识中是要建立起一个“中药王国”。在扬子江药业的官方宣传片中,可以看到一幢模仿故宫建筑并以“龙凤堂”命名的气派建筑——而龙凤堂也是自2014年起扬子江药业便希望打造的一个中药产业园。

 

扬子江药业赖以声名鹊起的明星中药产品,就包括板蓝根颗粒、黄芪精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和苏黄止咳胶囊等。不过,徐镜人也对西药仿制药和创新药同样寄予厚望,这也成为现今扬子江药业的重要业务板块。

 

过去多年,庞大的扬子江药业帝国都遵循着几条红线:不上市“圈钱”、不兼并联合、不做不熟悉的产业。这几条红线是徐镜人定下的规矩,“做大做强主业”成为他的主要发展策略。也因此,这家药界巨头在业内的形象都显得特立独行,其财务信息一直以来也颇为神秘,令外界难以一窥究竟。

 

img5

 

在2018年底,徐镜人曾在一个论坛场合透露,扬子江药业长期以来就没有亏损过。除此之外,早在2009年扬子江药业就偿还完毕银行贷款,据称此后便一直是无负债经营。考虑到去年已过千亿的销售收入,而同期贵州茅台营收仍不足千亿,徐镜人身后扬子江药业的财务状况,或许会令一众上市公司艳羡。

 

在创业前期,曾有媒体问及扬子江药业快速崛起的原因。当时徐镜人表示,“这是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加速推进企业体制改革的结果”。他当时举例称,公司体制改革的力度很大,比如车间主任的工资可以是普通工人的一倍以上,但如果干不好那第二天就下台,绝不照顾。而车间工人每年也有10%的人会下岗回家,会补充新工人上岗竞争。这些举措在当时都曾引发强烈反对,但在徐镜人的“绝不后退”下得以实施,也才有了此后的发展。

 

而对于在一线开拓市场的销售人员,徐镜人又不吝惜重金奖励。长期以来,扬子江药业的销售人员多是从本地招募且是“家族式”培养,然后分派覆盖到全国范围。对于某家要拿下的公立医院,往往是整个医院的上下人脉都会被摸透。在这一模式之下,销售实行承包制,销售人员只有基本生活费而没有工资,工资是从销售额中提成,“下不保底,上不封顶”。而正是凭这套几乎20年不变的模式,扬子江药业得以在业内持续狂奔。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各种发展红线,还是这一套管理哲学,都是徐镜人时代的鲜明特色。如今,随着“老国王”的离去,一切或许都平添了变数。扬子江药业将去往何处,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答案。

 

身为公司“储君”的徐浩宇曾经向媒体表示过,并不排斥一家公司上市的想法,而且扬子江药业的业务版图也未必会局限在某些领域。按照他的设想,可以向健康内涵(产品)、食品保健品、保健类器械等方向去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扬子江已经在筹备之中。”

 

如果能够顺利接班,不知道这位“药二代”能否讲述不同于父辈的再创业神话?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2021年7月13日 20:20
收藏

物质生活参考

2020-11-25

视频-碰头

商业人物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